辽宁男篮春节三喜: 新外援主帅升... 年味渐散,大学官兵“状态满格”... 成都蓉城前锋位置离队热门浮出水... 王金帅成河南队门将位置离队第一... 流水的主帅, 铁打的杜润旺, 中国...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>> 你的位置:yy彩票娱乐平台 > 新闻动态 > 沧浪亭的匾额究竟埋藏了多少文化

沧浪亭的匾额究竟埋藏了多少文化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8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22

  

大家好,我是小蚂哥。沧浪亭因苏舜钦而扬名江南,之后900年不断被当地官员文人翻新重修,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加深。

图片

今天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看,可能会错过很多有意思的细节,这期小蚂哥就给大家梳理一遍沧浪亭每个建筑匾额背后的文化。

我们进大门,按照顺时针游览,第一座建筑便是面水轩。

图片

一、面水轩

面水轩室内有匾额,名为“陆舟水屋”,这就很形象点出了建筑既是陆上之船,也是水中之屋,轩东、北两面临流,南靠假山,以有泊岸之舟。

图片

面水轩取自杜甫《怀锦水居止》的两句“层轩皆面水,老树饱经霜”,杜甫创作这首诗时已经携全家离开了浣花溪草堂,乘舟东下。到达云安(今重庆云阳),因肺病加剧,在云安养病,暂住在严明府的水阁里。忽闻蜀中的战乱,不禁怀念起在成都的草堂生活,于是写下了这两首诗,表达对锦水居止的怀念。

图片

诗中画面也符合苏子美“高轩面曲水”的佳境,因名之为“面水轩”。

某种程度上杜甫和苏舜钦很相似,他们的诗词都情感深沉,反应现实;他们都仕途坎坷,怀才不遇;两人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这里用杜甫的诗为苏子美的园林建筑题额,非常妥帖。

图片

我们顺着复廊往东走,廊道尽头便是观鱼处,也叫濠上观、钓鱼台、自胜轩。不过此亭还有一个旧亭额,叫做“静吟”。

图片

二、观鱼处——静吟

匾额有跋语云:沧浪亭旧在北碕,康熙间,宋漫堂冢宰移置山巅,悬文待诏隶书沧浪亭额,经兵燹不复存,岁癸西重修山亭,仍其旧于北碕别构一亭,因取苏学士诗意以'静吟’名之,亦以存古迹也。四月既望应宝时。”

图片

这段话非常重要,直接点明了原本此地就是旧时沧浪亭的所在,现在山上的沧浪亭是康熙年间吏部尚书宋荦移上去的。

图片

苏舜钦曾写过一首《沧浪静吟》云:“独绕虚亭步石矼,静中情味世无双。山蝉带响穿疏户,野蔓盘青人破窗。二子逢时犹死饿,三闾遭逐便沉江。我今饱食高眠外,唯恨醇醪不满缸。”

诗中可以想见苏舜钦常在沧浪亭中喝酒,虽然自己安于冲旷、道遥于山林自然,但填不满的酒缸仍透露出几丝愤懑的情愫。

图片

接着来我们沿着游廊往南走,来到一个半亭——闲吟亭。

图片

三、闲吟亭

闲吟,即悠然自得、闲适地吟唱。体现一种平和悠然的心态,重点在“闲”字上,古代文人能闲下来,多半是被贬或者被排挤出官场,所以通过闲吟来寄托自己的理想、抱负和感慨。

图片

唐郑谷《江际诗》云:“兵车未息年华促,早晚闲吟向浐川。”

唐来鹏《病起诗》:“窗下展书难久读,池边扶杖欲闲吟。”

早晚闲暇之际,在此亭赏景,必能激发诗兴,吟哦诗文,物我交融,忘情尘俗,尽享自然山水之乐。

图片

闲吟亭位于假山东侧,实际上已成御碑亭,与西侧的御碑亭遥遥相对。亭碑上嵌有各种碑石,有乾隆皇帝的《江南潮灾叹》七首。廊壁间嵌有道光中刻杨铸《载酒论诗图题咏》。

廊道最南边是两个小书房,一个“闻妙香室”,一个“见心书屋”。

图片

四、闻妙香室

假山东南角的“闻妙香室”,是个僻静的小书房。

图片

取意于杜甫《大云寺赞公房》四首之三:“灯影照无睡,心清闻妙香。”

妙香,指佛寺所特有的令人脱俗的香味。杜诗描写的是肃穆的古寺之夜,灯光烛影,照着打坐未睡的诗人,周围静谧宁馨,阵阵殊妙的香气扑入鼻中,心中俗尘倏净,凡念顿消。这里显然是指屋后小院的梅花。

图片

这种香气寂然、遗世脱俗的空寂境界,极其适合怡情养性、求知探理。

五、见心书屋

见心书屋和闻妙香室共用一个梅花小院,屋名取自元翁森《四时读书乐·冬》:“木落水尽千崖枯,迥然吾亦见真吾。坐对韦编灯动壁,高歌夜半雪压庐。地炉茶鼎烹活火,四壁图书中有我。读书之乐何处寻,数点梅花天地心。”

图片

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冬日夜晚读书时的情景与感悟,冬天万籁俱寂,周围一片寂静,这样的环境让诗人得以静下心来,审视内心,重点在最后一句,“读书之乐何处寻,数点梅花天地心”

图片

诗人提出读书的乐趣在哪里寻找的问题,然后以 “数点梅花天地心” 作答。在寒冷的冬天,梅花独自绽放,这几点梅花象征着天地间的生机与希望,也寓意着读书能让人领悟到天地间的真谛,获得内心的喜悦和满足。就是梅花几朵,可见到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。

图片

顺着南侧的曲尺廊道就能来到沧浪亭的主厅——明道堂。

图片

六、明道堂

图片

额名取自苏舜钦《沧浪亭记》的名句:“形骸既适则神不烦,观听无邪则道以明。”

苏舜钦所明之道,是指离开了充斥浮沉得失的官场后悟到的人生之道,即身心舒服,没有了官场的烦恼,看到和听到的都赏心悦目。

图片

清初,梁章钜重修沧浪亭时,并于跸路之东,规取隙地为同人觞咏之所。此时这块地是一个露天的文人聚会的场所,到了清朝同治十一年,布政使应宝时、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沧浪亭,在此地修建了明道堂,之后园中文人的聚会活动多在这里举行。

图片

明道堂南侧是一出极具诗意的建筑景观,名为瑶华境界。

图片

七、瑶华境界

“瑶华境界”,原为韩世忠所建“梅亭”之额,原意当咏白梅,得名于神话中色白似玉的仙花“瑶华”,象征高洁清雅的意境。

图片

瑶华最早见于《楚辞·九歌·大司命》"折疏麻兮瑶华",指代白色仙草,色白似玉,花香,服食可致长寿,为仙界之人所食。后被引申为高洁之物的象征。

图片

原本园内种有白梅,开花时犹如仙境一般,所以叫做“瑶华境界”。

图片

清代改建为戏台,成为戏曲文化空间,据载林则徐曾在此观赏昆曲表演。

图片

接下来,我们从瑶华境界的西南角,沿着曲径到达最南侧的建筑——看山楼。

图片

八、看山楼

看山楼和前面的观鱼处一样,都是向外借景的建筑,只不过观鱼处借的是水,而看山楼借的是山。

图片

当年苏州城内都是平房,而看山楼高约10m,可以远眺西南郊的上方山、七子山和尧峰山,近处还能看南园溪流村落、园外曲池泻碧,俯视园内楼下翠竹环绕,充满山野情趣。

图片

看山二字取自“日里看山”、“看山是山”的禅宗公案。

青山惟政禅师讲的是悟道的三种境界: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,指刚刚步入禅门,似懂非懂;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,是凭着自己摸索出的一点经验雾里看花,似懂非懂,左看右看越看越糊涂;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,指达到彻悟境界,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修炼到这种水准。其实就是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。

图片

看山楼旁的竹林间有一馆舍,名为“翠玲珑”。

图片

九、翠玲珑

有馆三间名“翠玲珑”四周遍植翠竹,翠玲珑为一独特书斋,呈曲尺形之三折,每折二至三间不等,前后皆种竹子,南对看山楼,北对五百名贤祠,幽雅静谧。

图片

取意苏舜钦《沧浪怀贯之》诗句:“秋色人林红黯淡,日光穿竹翠玲珑。”形容阳光穿过竹林,竹子翠绿的身姿透射在馆舍两侧,疏影斜洒,如烟似雾。

图片

竹为三教共赏之物,儒家把竹子的挺拔、坚韧与君子的温润如玉、刚正不阿的品德相联系;佛教把竹子空心的特点与佛教的 “空性” 观念相契合;道家把竹叶经冬不凋的特性,视为“长生久视”的具象符号。

图片

翠玲珑西面有廊,沿廊走十几步,有一个半亭,名为“仰止亭”。

图片

十、仰止亭

五百名贤祠西南侧的“仰止亭”,取《诗经·车辖》中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”诗意,歌颂的就是祠内的五百多名贤。

图片

高山,指崇高的道德境界;景行指光明正大的行为,这两个词指的都是品德高尚之人。

仰,仰慕;行,跟随。也就是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仰慕跟随。止,为语助词。

图片

仰止亭旁就是清朝增加的五百名贤祠了,让我们进去看看吧~

图片

十一、五百名贤祠

道光七年(1827),布政使梁章钜再次重修沧浪亭,巡抚陶澍把康熙年间巡抚王新民所建之“苏公祠”改建为“五百名贤祠”,得吴郡乡贤名宦五百九十四人的画像,请名家顾湘舟摹刻于墙,每岁时以致祭。

图片

这其中有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、伍子胥;晋代的陆云陆机;唐代的韦应物、白居易;宋代的范仲淹、苏轼;元代黄公望;明清时的文征明、唐伯虎、翁同龢、海瑞等等,大部分我们都耳熟能详。

图片

祠内有匾额——作之师

图片

取《尚书·周书·泰誓上》:“天佑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师。”

上天保佑下民,为他们设立君主,为他们设立老师。“作之师”即“立师以教之”之意。师就指的是这五百余名贤,含敬仰之意。

图片

五百名贤祠北侧紧挨着的就是清香馆。

图片

十二、清香馆

清香馆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,为当时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,并改造成了“韩园”,当时就在园中建了木樨亭(桂亭),因周围多植桂花,花开时香气扑鼻而得名。

图片

取唐李商隐《和友人戏赠二首其一)诗句“殷勤莫使清香透,牢合金鱼锁桂丛”之意。

意思是:要格外小心不要让清香透出去,牢牢地用金锁锁住桂树丛。

图片

馆前庭院植有桂花丛,秋天满园逸香,故以诗名景。清香的“清” 字能很好地体现出桂花香气不浓郁刺鼻的特质。

图片

到此,我们基本把沧浪亭中的建筑题额都梳理了一遍,如果我们按照偏见地图的手法标记一下,你就会得到这样一个沧浪亭。

图片

不过这其中还少了一些砖额和石刻,由于篇幅,我们下次再聊吧,我是小蚂哥,我们下期见~

点个关注吧~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yy彩票娱乐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